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九月收官小幅上行,十月迎开门红可期?

牛市陷阱:为何80%散户赚不到钱?

第六感觉:节后大盘会突破4000点大关吗?

皮球胖胖:节后必须调整,持股过节不踏实

完美收官,十月主线已定? 9月30日市场最强热点

收官9月,长假是一个X因素 皆大欢喜,喜迎双节!

常长亭:用心领悟关键点位处发布的多个重要政策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普惠金融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2025-10-01 09:57:38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时表示,我国在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普惠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普惠信贷加速下沉服务,有效赋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群体为主的长尾市场,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小微贷款增量

      

    “十四五”以来,金融监管部门着力优化普惠资金供给,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显著增强。

      

    普惠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重点领域投放精准有力。数据显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十四五’以来,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可观,主要基于以下有利因素。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表示,一是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大,“十四五”期间,我国针对普惠小微企业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等,这些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多次下调政策利率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对商业银行设定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型农户贷款“两增”考核目标,有力推动了银行将信贷资源投向普惠小微领域;普惠小微群体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真实有效的信贷需求。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亟需拓展普惠小微业务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精准度,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多地银行从供需两端发力打通梗阻,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龙湾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经营主体深入走访,聚焦抵押物不足的痛点,通过搭建政银企桥梁,精准提供融资服务。江苏银行为实现高效走访、快速对接,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设置限时反馈制度,做到实时响应、专人对接、逐户了解,不断提升金融供给和服务质效。

      

    随着普惠金融触角的延伸,薄弱环节和短板加快补齐。“为提升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疫情期间,对17万亿元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惠及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去年以来,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放贷款22万亿元。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范围,涉及贷款9.4万亿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曾圣钧认为,进一步推动普惠信贷全面服务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要持续完善资本市场支持小微企业,引导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应健全科学合理的银行考评机制,提升银行和信贷人员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科技赋能

      

    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数字化浪潮密不可分。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普惠信贷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持续提升服务效率,将资源引导到真正需要的普惠群体并提升生活福祉,是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数字金融有助于通过降低金融机构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来解决金融排斥问题。面对长尾客群,金融机构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贷后风险难以分散,风险和成本制约了银行向乡村居民以及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授信。”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雯羽表示,数字金融打破传统服务模式,通过提供新的融资渠道、金融产品增加了以往服务不足的乡村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金融科技的发展让金融服务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了服务效率,相关金融产品更灵活,与需求更匹配,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

      

    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利用大数据,增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目前来看,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使得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再是难题。

      

    建设银行副行长雷鸣表示,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数字经济的能力是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建行努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持续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提升各领域数字化业务的支持能力,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深耕平台经济,依托“商家生意卡”等产品,为互联网平台的小微商户提供了集支付、账单、理财、权益、数据于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

      

    农村商业银行加快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有效破解制约信贷投放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嘉善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推动普惠服务下沉,银行要充分运用好农业农村部门和镇(街道)、村(社区)提供的数据信息,建立基础授信模型,并覆盖低收入农户。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力量,实现全部业务流程线上办理,做到服务“三农”有速度、有温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接下来,还需要推动内外部数据整合,提升数据要素创造价值能力,通过算法和场景融合,对客户主动授信,提升普惠金融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比如,通过引入AI数字能力迭代风控模型,助力银行破解小微企业传统信用评估难题,根据企业需求精准匹配融资支持,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完善多元服务

      

    “十四五”以来,我国普惠金融服务日趋完善,已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服务质效显著提升。目前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不断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化明显,普惠金融服务总体上呈现出不同特点。总的来看,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持续优化,信用信息平台加速打通信贷投放梗阻。随着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体系、管理体系持续迭代,金融机构将更加有序地开展信贷投放业务。

      

    但目前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还有一些难点待破解。杨海平表示,一是普惠金融与产业数字金融、产业场景的融合发展,虽然已经破题,但仍面临数据整合、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难题。二是部分机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化程度较弱,探索适合本地区、本机构的普惠金融模式进展缓慢,商业可持续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考验。

      

    培育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应避免同质化发展这个顽疾,探索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供给格局。今年,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薄弱领域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娄飞鹏表示,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应提升信贷服务质效。大型银行依托低成本、高覆盖的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实现“风险不同、利率有别”,提升贷款的商业可持续性。此外,通过银政保协同发展,加快实现信贷资金惠企利民。

      

    杨海平表示,中小银行机构要牢固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其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在于:一是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普惠金融发展,优化普惠金融管理机制,包括细化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尽职免责机制等。二是深入研究区域市场、区域产业,在产业金融+数字普惠等方面打造竞争优势,持续推进差异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