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不看多没毛病,但是不能没有对多头的敬畏

第六感觉:明天A股还能继续上涨吗?

股心:强势探底回升,注意一点行情变化

常长亭:尽快扭转熊市理念积极参与新科技领域

股海之虾:沪指回踩支撑区后,深V走势再现

坚定信心,低位优质股必将崛起 倒车接人 明天看涨

热点精选:卫星通信+东数西算+esim+国产芯片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2025-08-29 08:03:04 来源:经济日报
      

    田 轩

      

    克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要健全标准与信息披露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碳市场机制,多举措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发展合力。

      

    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绿色金融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调整资金流向,能够有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前不久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旨在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自2015年“绿色金融”被纳入国家战略以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逐步清晰。从2016年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金融“五篇大文章”,再到2024年10月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我国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金融规范发展提供有力指引。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68%,远超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为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绿色债券市场同样表现亮眼,2024年新发行绿色债券589只,发行金额6544.92亿元,最新累计余额达5.73万亿元。绿色保险覆盖面也在持续扩大,2023年保费收入2298亿元,累计提供保险保障金额70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14.74倍。

      

    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标准层面,地方与行业标准存在差异,“漂绿”风险显现。信息披露方面,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率偏低并存在披露滞后问题,且数据真实性与可比性不足,导致绿色资金投放偏离精准轨道。市场结构上,绿色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量资源集中于传统高耗能行业低碳改造,对新能源、碳捕集等前沿领域支持不足,中小微企业绿色融资困境尤为突出。产品创新领域,现有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碳期货、气候衍生品等创新工具尚处试点,难以契合多元化减排需求。社会资本参与度也有待提升,地方政府绿色项目配套资金不足,碳定价机制尚不成熟等因素抑制了社会资本投身绿色金融的热情。

      

    有鉴于此,要以系统思维破题施策,从强化顶层设计、聚焦产品创新、深化碳市场改革等层面入手,多措并举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让绿色金融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健全标准与信息披露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特别是在农村和中小企业领域,细化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避免“漂绿”现象的发生。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整合地方与行业标准,明确新能源、碳汇等领域的技术参数与准入门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要求,确保绿色资金的流向和环境效益公开透明。

      

    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设立国家绿色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储能、氢能、碳捕集等技术研发,对中小微绿色企业实施贷款贴息与担保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结构性存款、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推出碳期货期权、气候保险等工具,试点“绿色信贷+碳资产质押”模式,支持企业将碳配额转化为融资信用,满足不同类型绿色项目的需求。同时,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融合发展,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完善碳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定价体系,提升碳交易市场活跃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地方政府绿色项目配套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并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项目投资,推动政府、市场、企业多方合力,构建可持续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