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为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构建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贸易结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等一系列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举措,支持产业合理布局和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做强国内大循环。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性,拓展高水平双向开放发展空间”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提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通过金融开放协同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将更好地推动和深化新型工业化。
精准匹配出海需求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性是打通新型工业化‘双循环’堵点的重要落子。”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当前我国制造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创新驱动”,高技术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对跨境研发结算、海外并购融资、供应链全球化的需求激增。提升跨境金融服务,就是要让资金流精准匹配产业链升级的出海需求。
在田利辉看来,其核心在于“双向开放”:一方面,便利国内企业“走出去”,获取全球技术、资源与市场,支持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跨境布局;另一方面,吸引优质外资“引进来”,通过更开放的投融资环境,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以开放促创新”的正向循环。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跨境金融开放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伸,跨境金融便利化直接服务于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需求。
广西某公司是我国内燃机产品主要制造商之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车间加快生产进度,但是遇到了资金短缺难题。在了解到该公司的需求后,中国农业银行玉林分行组建金融服务团队,收集分析同业同类型产品,积极与境外分行联系,为客户寻找融资资金来源。最终,成功为其发放国际商业转贷款2000万元,从客户提出申请到成功放款,全过程不到48小时。
在江苏外贸重镇苏州,中信银行也聚焦当地企业实际需求,不断推出特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行稳致远。位于昆山的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全球视野布局产业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光伏跟踪支架及“绿电+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持续深耕,业务版图已覆盖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了解到,随着该公司全球业务版图的迅速扩大,中信银行苏州分行充分发挥自身在跨境金融方面的专业优势,为该公司搭建自贸区跨境资金池,帮助其打通境内外资金渠道。创新推出“分离式”跨境保函产品,为其海外公司签立订单提供保障。提供外汇收支便利和“外汇管家”服务,助力公司实现外汇资金的高效结算和避险管理。一系列跨境金融服务方案,为公司出海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金融保障。“得益于各项稳外贸政策的有力拉动,苏州外向型经济必将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动力,我们也将发挥优势,持续创新,主动作为,加大政策传导力度,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使命。”中信银行苏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助企应对汇率风险
收汇量大、币种多、账期不一、汇率波动影响大……在外部复杂环境中,汇率风险是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当前,中小微企业因汇率风险理念薄弱、内部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及套保成本偏高等问题,在汇率管理上常遇阻碍。对依托国际业务的外贸企业而言,汇率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企业唯有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稳健经营。
近日,中信银行苏州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的指导下,在盛泽支行揭牌成立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服务中心,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在应对汇率波动方面,再添“稳定器”与“避风港”。
作为全球丝绸纺织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拥有门类齐全、上下贯通的产业链条,形成了“千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市场”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年来,盛泽跨境电商蓬勃兴起,纺织面料远销全球。盛泽镇副镇长陆子平介绍,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订单利润被蚕食、跨境结算成本增加、长期规划受短期波动干扰,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瓶颈。“汇率避险服务中心的成立,正是为了精准解决外贸企业的这类痛点。”中信银行苏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将依托分行专业团队,通过专柜与专岗联动,为企业提供从风险评估、方案定制、报价交易,到线上交易演示及线上线下沙龙活动的全流程服务,助力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套保策略。
为了帮助企业享受到便利化政策红利,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在跨境金融领域持续发力。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大连市分局《关于优化外汇管理与服务 支持大连高水平开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全面优化外汇服务助力大连高水平对外开放。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走访企业300余家,传导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累计为大连地区140余家企业叙做汇率避险业务5.9亿美元。并且以科技赋能,充分使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成功落地大连地区首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应用场景业务。同时,切实减费让利,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叙做期权、远期结售汇产品提供免期权费、点差优惠等服务。
加力支持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加大外汇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力度。积极支持稳外贸,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提质扩面,支持更多银行和支付机构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贸易新业态主体办理外汇结算业务。有序推进跨境投融资管理改革,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向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新发放投资额度30.8亿美元,研究制定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一揽子措施。
在支持新型工业化领域,董希淼表示,新出台的《意见》提出了许多针对性支持举措。例如,通过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优化跨境资金池业务,可降低制造业企业海外经营风险与资金周转成本,助力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便利外资参与境内股权投资,加速国际先进技术向国内转移,推动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优质企业贸易收支便利化政策提质增效,保障关键原材料进口与制成品出口结算效率,降低产业链中断风险。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性,不仅是金融便利化,更是国家战略的金融赋能。它将推动金融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引领’,通过跨境资本的高效配置,加速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田利辉认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需要深化本外币一体化、数字人民币应用等创新,让金融真正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与“稳定锚”。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2025年下半年外汇管理工作交流会,在部署今年下半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时提出,支持外贸稳定发展,实施优化外贸新业态主体外汇资金结算、便利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等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一揽子政策。
董希淼建议,在政策支持下,金融机构应加快推进跨境金融服务转型升级,从单一结算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型;加快培养“产业+金融+法务”复合型人才,强化对地缘政治风险的研判能力;加快数字化赋能,构建跨境金融生态平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立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产业导向”双维度监测,确保金融活水真正流向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