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各项重点任务之首,并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政策集成 协同发力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关系经济发展,也关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可观的增长,但是从中长期看,我们需要实施结构性的改革举措,才能将短期政策与促进长期增长结合好。消费结构的问题由来已久,所以需要综合性的结构改革举措。”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认为,《方案》为国内需求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也为未来中长期内拥有一个更可持续与更平衡的增长开了好头。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表示,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方案》要求,会同金融监管等部门,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扩大消费的专门文件,强化金融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车士义说,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要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综合运用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
“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将支持服务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为提振消费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这是我国经济增长驱动力量发生变化后的必然选择,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奠定基础。
还要打好消费政策组合拳,支持消费供给提质惠民。车士义表示,人民银行将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加大对文旅、养老、体育等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促进消费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发展壮大。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等专业化金融服务,促进提升消费供给质量和能效。推动金融与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政策共同发力,支持增加高质量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人民群众消费满意度。
优化产品 满足消费
《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车士义表示,人民银行将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
董希淼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加大消费贷款投放力度,以更好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可以围绕汽车、住房、家电、餐饮等消费关键领域,进一步丰富消费信贷使用场景,特别是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措施与消费信贷产品有机融合。
记者从中国农业银行获悉,该行紧跟国家提振消费政策,以更大力度推进“扩内需、促消费”。围绕汽车、家电、家装、养老、文旅及新型消费等重点领域,构建“政策快协同、场景深融合、科技强赋能”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优化服务举措,不断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截至3月17日,农业银行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33万亿元,年增量270亿元,居同业第一位。
“今年以来,工商银行调动全行资源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25年2月末,个人消费贷款历史累计投放已超1.7万亿元,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加781亿元,较年初增加108亿元。”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深入研究不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行为特征以及变化趋势,以具体的消费场景为切入口,分类施策、协同联动,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持续增加消费信贷供给,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中信银行也积极响应提振消费的政策导向,深耕大额消费场景,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新能源汽车、家庭装修等大宗消费领域消费升级。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强化科技赋能,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贷款流程,持续增强消费金融产品的可得性和便捷性,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体验,以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消费升级。
“还要拓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扩大消费领域资金供给。”车士义表示,人民银行将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用于消费领域。支持金融机构以消费贷款、汽车贷款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加大汽车贷款、消费贷款投放。扩大柜台债券投资品种,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强化风控 守住底线
在大力开展消费贷业务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防范过度借贷、资金挪用、不良率攀升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方案》在“强化信贷支持”方面提到,要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董希淼认为,部分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希望通过较低利率吸引更多客户,因此主动降低消费贷款利率。总体而言,消费贷款利率降低,有助于降低金融消费者利息支出,增强消费者申请消费贷款的意愿,从而更充分地发挥消费金融的积极作用。
“部分银行推出超低利率的消费贷款,通常针对优质客户群体,对客户职业、收入等有较高要求,风险总体可控。但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董希淼分析,一是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可能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货币适度宽松使利率下行,银行资金成本降低,为降低消费贷利率提供了基础。各家银行通过降利率、提额度吸引客户,有助于减轻消费者利息支出压力、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但低利率环境下,部分银行可能放松客户筛选标准,导致信用风险累积。
“不能一放了之,应该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信用状况,提供差异化的贷款额度。期限方面也应该更加灵活,针对不同场景和行业灵活设置期限,确保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匹配。”王蓬博认为,银行应加强风控水平,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评估,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严格审核贷款用途,避免过度放贷。此外,也应探索一站式金融服务,通过差异化定价、创新产品等方式,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摆脱对单一利率的依赖。
对消费者而言,申请消费贷款要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办理,切不可因为利率较低就随意申请,申请消费贷款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应量力而行,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董希淼表示,各金融机构也应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将金融科技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加快构建“科技+消保”体系,通过数智化技术赋能消保工作,驱动消保模式革新,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效能。